2009年9月9日星期三

談家與國 - 談話劇<遍地芳菲>

今天有幸與學生一起欣賞話劇<遍地芳菲>,故事發生的背景是革命年代,劇中人林覺民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雖然中學讀中史時也曾讀過辛革命,經十次失敗,最後才取得成功.結束帝制,建立共和,當年讀書,老師不帶半點國愁家恨的情懷,硬要我們背一些年份,將革命組織與關鍵人物連在一起,分析革命失敗的因由.好好一個國民教育課題變成殭化的試題.

大學期間,羨秋瑾女中豪傑事蹟,敬譚同慷慨赴義,惜林覺民與妻訣別書,深感自己與前人血脈之相連.雖然國家現況未必是理想的,甚至某段時期是黑暗的,但前人的鮮血造就的歷史,已經與我密不可分了.

此劇有好多可以討論的地方:
1.  國家 / 家庭 / 個人  的先後次序如何安排,有冇機會平衡?
2. 清朝的臣子盡忠職守,挽狂瀾於不倒,各為其主,有何不妥?
3. 倚仗外人,對付自己民族,是否中了別人的圈套?
4. 我們整天嚷著要無分國界,做個地球村的一分子,那麼可否跳過國家這一環?


問題多一點不礙事,只要肯去想,生活就有意義.

3 則留言:

  1. 我認為花崗之役是中國歷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頁,烈士的愛國精神,喚醒了國人啲民族意識,令中國人民團結起來,才會有辛亥革命的成功.

    回覆刪除
  2. 中國人有理想,有抱負。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不屈的靈魂不會隨著生命的完結而結束,
    我很感概也很感動。

    回覆刪除
  3. 我覺得整套話劇非常好,可能係因為演員十分專業既關係,我覺得可似係戲院睇緊戲。最刺激的地方就是最後開槍那一刻,林覺民所說的幾句話,不過那幾句話說什麼我便忘記了,但我覺得身為1個中國人,就應該要愛國,而國家亦應該要愛護國民。當國家有難時就應該挺身而出,有些人說為了家人,但沒有國,又何來有家呢,真係希望時下的年青人能夠認真地思考一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