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9日星期四

暑假真是好

暑假開始了二星期,不過一直忙忙碌碌,今天終於可以給自己一點加油補充,到荃灣公立圖書館遊了一小時,借了三本書,未來這個星期算得上有著落!
第一本借的是書 "雪中足跡-聖嚴法師自傳",今天下午一值追看到晚上九時半,看完全書,很暢快的感覺,體會萬事皆為因果緣份。由法師自述個少年尋道 / 謀生 / 追求理想 的經過。給予我心靈的開示。
第二本借的是 "如何學好中學數學" ,畢竟自己要為專業下點功夫,讓同學們學得更好, 三四天內應可看完,作者是台灣一位出色的數學老師,單看書名已經令我著迷,瀏覽內文發現很多數學例子與香港課程相似,真希望可以提升自己教學的質素。
第三本是一本電腦應用書,PDF FORMS 是希望從中學到一個技巧,利用PDF表格作為填表工具, 對於自己行政工作可能有所幫助,有機會時應該提升自己的生產力。
感覺真是很美好,覺得自己是可以自我增值,不會漫無目的討生活。

2010年7月13日星期二

通識教材-最低工資(明報新聞特輯)









最近一年,最低工資的討論熱烈,不同人有不同的立場,做老板的,作基層工友的,也有學者參與討論,肯定是一條通識的好問題,今天發現明報有這麼一個新聞特輯,內容相當豐富,趕快bookmark 網站,或是下載貯存相關文章,做足準備,學習多角度思考。

http://specials.mingpao.com/cfm/Main.cfm?SpecialsID=223

荃官校長對學生的要求 - ABC

今天閱讀明報教得樂,其中一篇訪問稿採訪荃灣官立校長姚世明先生,他即將於九月退休。

看到這一位長者,一位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期望,我不禁細閱文字,反覆思量,與自己的價值觀作一對比,看一看教育能為下一代帶來甚麼?

勉勵學生,希望他們懂得珍惜,盡力做好:

A (Academic excellence, 學業成績)
B (Balance development, 均衡發展)
C (Character building, 性格培養)

做不做到頂尖不要緊,但絕不能以比不上人為躲懶的藉口。

要成為一個英雄,英雄的定義,就是要戰勝自己。

作為一個教育同工,一個父親,姚校長的訓誨我是絕對應同的。

2010年7月12日星期一

通識科的 IES 及補課資料

各位4A同學:

為了確保你們在這個暑假內順利完成第一階段的IES,我們需要在17/8(10:30-12:00) 補課。補課前,要準備的有:
1. 已完成的考評局獨立專題探究第一階段工作紙
2. 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附 上一個十分值得參考的報告予你們,另外還有第一階段工作紙的框架!

好好努力,爭取時間溫習及準備來年的東西!加油~~

MISS LAM 
這個資料連同三個附件檔案已經電郵給各位4A同學, 如果你還沒有收到,請電郵HO SIR, 我會補寄給你, 請經常檢查電郵,


2010年7月10日星期六

考好通識三法則

今天讀明報,介紹宣基中學31名中七考通識的同學,有8人取得A級成績,佔全港通識科8%。另有20人取-得C或以上成績,全體同學合格。究竟宣基的老師用甚麽方法引導同學走向這個成功之路,非常值得我們探討。
宣基中學的通識老師提到他們奪A的方法:

1. 不少學生對時事的了解不多,若要教好通識,先要覑手培養他們的社會時事觸覺(Awareness)。他稱,宣基製作「每周新聞摘要」予學生,讓他們對時事有基本了解。

2. 學生須拓闊知識(Broadening Knowledge),根據摘要搜尋相關新聞,累積與課題有關的知識。

3. 最後為建立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透過多讀不同報章,理解不同報章立場如何影響取材角度,並從正反兩面認識各持分者立場等,從而歸納個人立場。

「應考通識沒有方程式!」核校通識老師許承恩笑指,不少學生覺得通識難以取得高分,因為通識打破以往其他科的「考核方程式」,沒有明確的課程內容及考試範疇,反而注重學生的分析及表達能力,他認為透過ABC法則,可協助師生建立教學框架。他又鼓勵學生勇於表達意見,不怕犯錯,老師才有機會協助他們改善文章結構及論點,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由於通識答題沒有範文,他選擇影印學生佳作,供其他學生參考。

專題研習 如何選合適的題目:  以興趣為主,跨領域深入研究
高考通識科除了試卷部分,還包括專題研究,學生須自行選取題目探討,與新高中通識的獨立專題探究類近。宣基中學通識科主任許承恩指出,學生宜「唔熟唔食」,選取自己熟悉的題目發揮,以取得理想成績。該校兩名通識摘A學生便以高達卡通配音譯本及英超聯賽為題,在芸芸研究報告中突圍而出。

喜日本文化 研究高達卡通
姚彤自小喜歡日本文化,將來希望升讀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由於她懂得日文,加上喜愛高達,所以在選取專題研究題目時,最終決定探討高達電卡通於日本、香港翻譯版本的不同之處,分析全球化及本土化的現象。

姚彤憶述,自己初中甚少留意時事,分析力差,升讀中四開始寫綜合人文科的時事評論時,評分僅獲C級,令她十分灰心。低落過後,她決心聽從老師教導,根據摘要搜尋相關新聞,並比較不同報章的社評,了解其觀點的分別,成功培養批判性思考,終於會考綜合人文科及高考通識科摘A。

探討英超消費模式影響
蒲梓軒則熱愛觀看英超聯賽,在教師建議下,他探討本港球迷喜愛英超的原因,及英超對本港市民消費模式的影響。他笑指:「找到自己熟悉的題目很重要,若題目難以掌握,便會影響表現。」

校內通識測驗奠答題技巧   不要怕測驗,它是你的好朋友。
蒲梓軒說,答通識題目時,須先看清楚重要字眼,以免離題。此外,他會透過學校每周的通識測驗,奠定自己的答題結構,如編排引言、加入不同持分者的評論角度及結語等,並訓練作答速度,認為功多藝熟便可在高考答題時保持良好表現。

2010年7月8日星期四

社科院說Facebook成顛覆工具,有沒有咁嚴重呀?

今天在報章上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報告:
Facebook被外國利用作為顛覆國家的工具。

多麼可笑,一個社交網站,不同興趣範圍的人在上面交流溝通,縱使部分言論可能出位,言詞可能過激,但是國家也不會這般脆弱,經不起這小撮人的網上惡攪。

歸根到底,政府是否為人民服務,謀幸福,抑或是多數官員擁有特權,二奶多、錢多、真是很多錢???國外渠道多,子女不合理的獲得出國留學的機會,他們身旁的親友是否撈了油水 ,他們退休後是否可以加入私人公司,獲取厚利,一般市民是可以看得見的。
 
科研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同志們,你們的眼睛是否和普通老百姓的視力一樣,還是你們透過古錢中的小孔看世界呢 ?

2010年7月6日星期二

呎半水深浸死人 尋求指引失精神

數日前香港發生一件奇聞,一個老婦在水池中遇溺死亡,沒有寫錯字,不是游泳池,而是呎半深的水池.話說老婦在大熱天想在水池邊弄濕毛巾,不小心掉在池中,有清潔工目睹危險,嘗試進入水池救人,但一位自覺是按指引辦事的女保安,竟然斥喝救人者,不准她進入水池(這可是她工作範圍之一),只允許打電話報警求助.最終警方及救護員到達後,証實老婦已經不治.

多麽令人驚奇的工作態度,按本子辦事,其他一齊不用思考.
這件事不是一件單一事件,記得另一樁醫院門口心臟病發事件,家屬跑到詢問處求救,對方只是按情序著病者家屬報警.最後病者失救死亡.

是什麼社會因素構成香港這種指引文化?

1. 發生公眾責難的事件後,政府為了平息民憤,表示自己有跟進,所以往往寫出詳細的工作指引給各前線的工作人員,希望同類型的事件得到合適的解決方法.指引便成為員工的工作框架.績效的指標,漸漸指引日多,員工自由發揮的空間逐漸縮小.

2. 對於前線的工作人員,怕做決定,怕出錯,於是最好按指引辦事,就算將來出事,員工亦可以免於責任.正所謂小做小錯,多做多錯,不做就不會出錯.

3.  未有綜觀全局的思維模式,亦不嘗試去瞭解明白指引背後的意義何在?
 保安在現場的職責是防止人進入水池,那麽背後又是什麼意義呢?還不是為了市民的安全,如果眼見市民生命受到威脅,正是保安的職責去防止意外的發生,那會倒果為因,見死不救呢?

檢視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漸漸落入這個因循的指引文化中,忘卻背後的動機和意義呢?

2010年7月5日星期一

hea = 漫無目的的虛耗

昨天團體發表一個調查,指香港六成青少年愛 hea,漫無目的上網逛街每日超過1.5小時,星期六與十多個學生到梨木樹社區中心參加一個義務工作的簡介會,主持人隨口問到同學每天上網時間,竟然大部分同學是超過4-5小時,令我吃驚之餘更擔心。

hea 可以解釋為 relax,尤其是經過一個辛勞的歷程,稍為放鬆一下是為了調整自己的精神體力,目的是為了養精蓄銳,迎接下一浪的挑戰,但是現代人的 hea , 已經大大脫離了原先休息為了走得更遠這個基本原則,他們 hea , 只是為了不辛苦,hea 亦因為自己沒有目標,我這裡說的目標,未必一定是讀書升學,可以是個人運動提升,可以是演藝的進步,也可以是個人的創作,畢竟人人的才能不同,追求的亦未必一樣,但怎麼想也不會追求做一個倚賴別人生活的寄生蟲吧?

hea 有沒有代價呢?無可避免一定有,小則損失些少分數,重則整個人生就毀掉了!無人天生是失敗者,失敗一定有其必然的條件,hea 應該是其中一個經常出沒的因素.

不想 hea ,我又可以點呢? 歡迎提供可行的方法.

 

2010年7月4日星期日

通識好片介紹 - 航運業與大城市的興盛

陳南祿於航空界服務33年,他在《信報》「動筆動思考」計劃中,探討航空業對地方發展的重要性,以及所帶來的機遇。很值得同學細味。 



如有興趣追看第2-5集,請到信報網站
http://www.hkej.com/events/writerprogram/2010/php/blog_index.php?blog_blogs_id=1674#videos


相關筆記
拓內地航空市場 鞏港「大城市」地位
講者:太古(中國)有限公司主席 陳南祿


  考考你的常識:威尼斯、長安(今西安)和羅馬這3個偉大的歷史名城,有甚麼共通點?

  答案:它們都曾是交通要塞。

  一千年前,當商賈絡繹不絕地往返於絲綢之路時,長安城多麼繁華似錦。

  但隨着海、空交通發展起來,絲路冷清了,長安也黯淡了。一個大城市的命運,就這樣和它的樞紐地位交織在一起。

助賺外滙就業 推廣旅遊

  太古(中國)有限公司主席陳南祿,最近在香港集思會一個探索世界大城市興衰的研討會上,便以「大城市」為題發表了這個看法,並檢視香港未來優勢何在。

  從歷史回到現在,如今世上最繁盛的大都會--倫敦、紐約、法蘭克福、香港、新加坡--無一不是航空樞紐。而它們都擁有一間強而有力的本地航空公司。

為甚麼航空公司對一個大城市如此重要?出身國泰航空的陳南祿解釋箇中原因:

  1.賺外滙。「航空公司有如把一張張空凳開往不同地方,再把一機機外滙載回來。」陳南祿說,去年國泰的860億收入中,75%來自外滙。

  2.投資、建總部、成為重要僱主。國泰一共在香港僱用了 26,000名僱員,對本地經濟貢獻不少。

  3.推廣旅遊。

  4.承擔社會責任。陳南祿記得,沙氏期間有一架由香港往台灣的客機,只得一名乘客,而該乘客最後還沒有登機!而當時來往香港與美國的,更只有國泰一家航空公司,「只有本地的航空公司才會為你捱義氣啊!」他說。

  關於航空公司如何協助把一個城市打造成樞紐,陳南祿舉了一個例子。

  由香港往斯里蘭卡哥倫坡(Colombo)的本地乘客向來不多,為甚麼兩地之間可以有直航?

  原因是航空公司把巴黎、倫敦或法蘭克福等地往哥倫坡的乘客都集中到香港來,如此便能湊上足夠人數,承擔得起這條航綫,並方便了港人。這就是由一間航空公司的「網絡優勢」(network strength)帶來的「乘數效應」(Multiplying Effect)。

  「你把世上所有『死前一定要去的地方』之旅客人數加起來,都不及法蘭克福一地的遊客多,為甚麼?就是因為這些『勝地』的交通不方便,大大影響了到訪人數。」由此可見強大本地航空公司,如何對樞紐城市產生貢獻。

優化機場 拓展內地市場

  陳南祿說,當年新加坡不得已獨立時,為了掙扎求存,總理李光耀宣布要建一座世界一流的機場,就是明白欲晉身為大城市,必先成為重要交通樞紐的道理。

  香港國際機場每年迎送4,800萬乘客,世界排名第五。陳南祿說,香港是個「天賜的交通中心」:

  「如果以香港為中心,用五小時的飛行距離為半徑劃一個圓圈,可以到達所有亞洲的大城市,並覆蓋世上一半人口。」

  話雖如此,我們仍需精益求精,力保樞紐之地位,並從三方面鞏固優勢:

  1.優化機場設施

  2.壯大本地航空公司

  3.發展旅遊業等配套政策

  其中,龐大的中國市場更是個不可忽視的寶藏。

  陳南祿說,西歐國家包括英國、荷蘭、德國等,每年約有35至40%人口乘搭國際航綫;在亞洲,日本的比率是12%、韓國為10%,「在中國,比例可能低於1%!」換言之,這個13億人口的市場增長潛力十分驚人。

2010年7月3日星期六

工作世界三守則

今天與十多位中四同學到梨木樹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進行義工計劃的簡介會.負責該計劃的社工竟然是十多年前中五畢業的王少清舊生,整個計劃持續約一年,希望同學可以為機構做 50 小時義工服務,我自己則視之為同學的職前培訓,畢竟大家都未有實際的工作經驗,透過是次活動,希望同學可以領略工作世界的法則.

我為自己的學生訂下三個工作守則:
1.  守時       (時下年青人的弱項)
2.  有交帶   (不明問到明, 收到 EMAIL 要覆, 交付的事要盡力去做, 絶不可以隠敝了事)
3. 工作場所忌嬉戲  (你的存在是要提高機構的生產力, 不是阻住他人工作)

守則雖然不多, 但是要持守這宗旨並不容易. 好好在這場所學習. 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2010年7月1日星期四

再生的雄鷹 - 面對困境時的抉擇



每天也為自己加點激勵,找點養份,希望大家的正能量不斸添加。
老鷹可活到70歲, 但40歲時,的老鷹要面對的選擇,利爪變得過於灣曲不能抓物,硬嘴變形不能覓食,面前只有二條路:一是等死,二是重生。重生要付出痛苦的磨練,等死算是最舒服了。

如果換了是你,你會如何抉擇呢,選對了還要堅韌地改變自己,你受得了這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