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南祿於航空界服務33年,他在《信報》「動筆動思考」計劃中,探討航空業對地方發展的重要性,以及所帶來的機遇。很值得同學細味。
如有興趣追看第2-5集,請到信報網站
http://www.hkej.com/events/writerprogram/2010/php/blog_index.php?blog_blogs_id=1674#videos
相關筆記
拓內地航空市場 鞏港「大城市」地位
講者:太古(中國)有限公司主席 陳南祿
考考你的常識:威尼斯、長安(今西安)和羅馬這3個偉大的歷史名城,有甚麼共通點?
答案:它們都曾是交通要塞。
一千年前,當商賈絡繹不絕地往返於絲綢之路時,長安城多麼繁華似錦。
但隨着海、空交通發展起來,絲路冷清了,長安也黯淡了。一個大城市的命運,就這樣和它的樞紐地位交織在一起。
助賺外滙就業 推廣旅遊
太古(中國)有限公司主席陳南祿,最近在香港集思會一個探索世界大城市興衰的研討會上,便以「大城市」為題發表了這個看法,並檢視香港未來優勢何在。
從歷史回到現在,如今世上最繁盛的大都會--倫敦、紐約、法蘭克福、香港、新加坡--無一不是航空樞紐。而它們都擁有一間強而有力的本地航空公司。
為甚麼航空公司對一個大城市如此重要?出身國泰航空的陳南祿解釋箇中原因:
1.賺外滙。「航空公司有如把一張張空凳開往不同地方,再把一機機外滙載回來。」陳南祿說,去年國泰的860億收入中,75%來自外滙。
2.投資、建總部、成為重要僱主。國泰一共在香港僱用了 26,000名僱員,對本地經濟貢獻不少。
3.推廣旅遊。
4.承擔社會責任。陳南祿記得,沙氏期間有一架由香港往台灣的客機,只得一名乘客,而該乘客最後還沒有登機!而當時來往香港與美國的,更只有國泰一家航空公司,「只有本地的航空公司才會為你捱義氣啊!」他說。
關於航空公司如何協助把一個城市打造成樞紐,陳南祿舉了一個例子。
由香港往斯里蘭卡哥倫坡(Colombo)的本地乘客向來不多,為甚麼兩地之間可以有直航?
原因是航空公司把巴黎、倫敦或法蘭克福等地往哥倫坡的乘客都集中到香港來,如此便能湊上足夠人數,承擔得起這條航綫,並方便了港人。這就是由一間航空公司的「網絡優勢」(network strength)帶來的「乘數效應」(Multiplying Effect)。
「你把世上所有『死前一定要去的地方』之旅客人數加起來,都不及法蘭克福一地的遊客多,為甚麼?就是因為這些『勝地』的交通不方便,大大影響了到訪人數。」由此可見強大本地航空公司,如何對樞紐城市產生貢獻。
優化機場 拓展內地市場
陳南祿說,當年新加坡不得已獨立時,為了掙扎求存,總理李光耀宣布要建一座世界一流的機場,就是明白欲晉身為大城市,必先成為重要交通樞紐的道理。
香港國際機場每年迎送4,800萬乘客,世界排名第五。陳南祿說,香港是個「天賜的交通中心」:
「如果以香港為中心,用五小時的飛行距離為半徑劃一個圓圈,可以到達所有亞洲的大城市,並覆蓋世上一半人口。」
話雖如此,我們仍需精益求精,力保樞紐之地位,並從三方面鞏固優勢:
1.優化機場設施
2.壯大本地航空公司
3.發展旅遊業等配套政策
其中,龐大的中國市場更是個不可忽視的寶藏。
陳南祿說,西歐國家包括英國、荷蘭、德國等,每年約有35至40%人口乘搭國際航綫;在亞洲,日本的比率是12%、韓國為10%,「在中國,比例可能低於1%!」換言之,這個13億人口的市場增長潛力十分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