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9日星期二

Four Pillars of Edcuation 教育的四根基柱

今天下午出席教育局舉辦的一個研討會,其中有一段提及"面向21世紀,我們教育工作者要為下一代提供什麼類型的教育呢?"世界的學者及有識之士對未來的教育普遍有以下四種期望: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學會共處   學習了解別人,為參與和貢獻社會盡責。

Learning to Learn                 
學會學習         學習如何學習新知識,和掌握學習工具。

Learning to Do
學會做事            應用知識,在現實環境中創作。

Learning to Be
學會做人           認識自己,發掘創造力以自我完善。 

這四個範疇,每個都可以做若干跟進演繹,作為一個老師,一個父親,我得好好想一想從哪方面可以給自己的女兒,自己的學生多些得著。

這裡聴過一個小故事:香港某大學來了一個新職員,年約20,剛從加拿大畢業返港,工作態度不錯,頗能能夠獨立行事,有別於一般香港大學的畢業生,同事問起香港與外地讀書學習有何大分別,她講了一個實例,有次因為學業上有問題,直接找上某教授,道明來意,希望對方能予以幫忙,豈料教授只是從書櫃中找出一本書,抛給該同學,著同學自己去找答案,你我可能覺得教授太無情,太懶,沒有具體的幫忙,亦沒有心理上的支持,只是遙指一條路,學生需要自行探索。 Learning to Learn 不是用口講,是經驗,是能力的歷練,不可能單憑口耳相傳就有所成就。教授只指出一個方法,如何去學,如何從書本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如何內化知識,如何將新知識與已有的舊知識溶合,又如何去掌握不同的學習工具。這些都是要自己親身學習和體會的。怎麼做才能令自己的學生掌握這種能力呢?真是要花點腦筋。

至於你,作為未來的主人翁,現在的學生,你又會為自己的未來做什麼樣的準備呢?抑或放棄預備,採取不聞不問的短視態度,讓命運(有日過日)來決定自己的一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