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假期中看到這個有趣的講座 (一小時, 英語+英字幕) , 這位人兄是一個社會學的學者, 並且以這個題目出了一本書 - The Paradox of Choice - Why More Is Less. (有中譯本). 看罷影片, 自己也想探討一下選擇對我們的影響. 歡迎同學參與討論.
現今社會每樣事物都有很多選擇, 我們現代人有一個迷思, 相信選擇等於自由, 更多的選擇代表更多的自由, 推演出選擇愈多愈好, 問題是為何多了選擇, 滿足感卻愈來愈少呢?
舉一個生活例子: 購買一部手提電話, 你有超過十多種不同的選擇, 不同的品牌, 不同的功能, 不同的價錢,... 千挑萬選之後, 你的手機是否令你全然滿意呢? 通常到手之後, 你的滿足感就很快就會下降, 你會懷疑自己的選擇, 你會尋求那更加好(又平又靚又強)的手機, 為什麼得到了還是令人覺得不滿足?
可能是因為我們預期完美:
以前選擇少, 我們會接受世事不完美, 選科只有文或理, 鞋只分上學用之黑皮鞋, 白波鞋, 我們很自然的接受世事沒完美, 不揀甲, 那麽只有選乙, 現在就大不同了, 不再分文理, 我們有很多不同的選擇, 可以物理配歷史, 也可以生物加文學, 我們細心比較, 天馬行空的想著自己理想組合, 不禁會問為什麼學校沒有開設戲劇, 為什麼政府不加設多媒體藝術創作, 為什麽沒有... 我心目中的理想組合 (雖然連我自己都不太清楚理想組合是什麼).
面對眾多不同的選擇, 我們害怕做決定.
我們遊走於不同的資訊, 收取別人(包括排山倒海的廣告)的忠告, 我們很難下決定, 因為我們怕犯錯, 不採取行動成為我們具體的行動, 拖延慢慢成為我們回應那些選擇的第一個條件反應. 不斷回顧則成為我們第二個慣常的影子: 試想一下如果當初我選了第二科, 成績會否好一點, 當初買了另一牌子的手機, 影相功能可能比現在這一部更強呢....認清人生主目標, 其他枝節放輕些
人如果想到達遙遠的目的地, 一定不可以前行三步, 回顧二步, 亦不可以左左右右的漫無方向漫步, 現代人不是沒有選擇, 只是外邊五光十色太花巧, 我們被外界閙哄哄聲音掩蓋內心的呼喚, 將一些十分重要的選擇與無關重要的選擇放在同一籃子, 每天做抉擇令我們對抉擇失去了應有的敏銳性, 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生活, 可以簡單的就盡量簡單, 精力應該留在最需要用的地方.
嗯啊
回覆刪除哪裡聽過這麼一句:擔驚受怕的人做不了大事.
越是現實的人,敢做的事就越少,瞻前顧後,沒有創新,沒有突破,便沒有改變,走的也永遠是其他人走過的路. ..目標便會拋棄他
做過的事不要後悔,且要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