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7日星期二

珠三角學習團有感


與中四到內地觀光學習有感:
1. 內地主幹道路設計非常好: 甚麼高速.. 又直又闊, 三線行車, 大大縮短各城市之間的距離, 高速道路有若干不個出口位, 到達不同的地區. 整體感覺很有規劃.
2. 市內(尤其是中山市) 綠化做得很好, 到處植樹, 連路旁, 停車場, 污水處理廠也綠樹成蔭, 政府其實做了很多功夫.
3. 到處可見新樓宇的動工, 一則是民眾有私產, 希望擁有自己的物業, 二則是舊區重建, 改善市容, 三則可見內地經濟強勁, 未受金融海嘯影響.
4. 參觀木廠, 見證一張普通的餐椅的誕生是需要經過一年串的過程, 由原木運至, 經分類, 切割, 防蟲, 去潮, 打磨, 按圖生產... , 一環扣一環, 絶不含糊, 對比我們的工作/學業, 是否有按步就班, 逐步邁向心中的目標, 抑或是只滿足一時空想, 事後追悔.
5. 國內升學的香港學生積極進取, 為自己人生打拼, 憧憬將來事務的發展, 有目標, 知先後, 總比香港本地渾渾噩噩的一群強得多.
6. 香港學生是否對很多事物都沒興趣 - 這些不關我事?
7. 香港學生是否很怕當眾發問?
8. 未來社會需求怎麼樣的人材?  內向/外向  好奇/自戀   通材/狹隘   ...
9. 面對全球人材(包括中國內地) 的競爭, 香港學生的優勢又在那裡, 這個優勢又可保持多久?

2010年4月17日星期六

千金難買少年窮

今天無意間看到一篇關於這主題的文章,勾起了自己若干回憶,為什麼要買窮,窮有什麼好?做父母的當然希望留下自己最好的給子女,窮又有什麼值得珍貴?一連串的問題引發反思,願意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話說最近一位大學舍監訴說新一代大學生的富貴行為:新入學的大學生獲分配大學宿舍,通常宿舍已經提供一般家具牀褥,但竟然有多位自資購買三數千元的新牀褥,希望舍監幫忙處理舊牀褥,甚至有父母向舍監提出可否自資為宿舍房間豪裝一番,需知一般大學生住宿舍會是一年十個月左右,就算明年續租,房間亦可能有變,來年亦未必一定可以申請成功.相比作者(何sir亦是)當年住宿舍,往往不夠傢俱,得向一些別人棄置的舊傢具動腦筋.

年青的一代可會說時代不同了,舊有的生活標準是不合人道的,況且香港是一個高生活水平的地方,生活在其中當然不能夠太寒酸,家有錢,為何不何以用得豪一點?
我自己亦已經人為人父,家有一女,想當然地想把一切美好的東西留給自己寶貝的女兒,但想深一層,物質豐盛與抗逆力二者比較,後者明顯比前者珍貴,與其樣樣照顧週到,生活著重享受,在順境中不覺得有問題,而且生活起來很有品味,可是若然生活稍有不如意,未必是去到兵荒馬亂的地步,可能是金融海嘯,或是地區疫症,甚或是家變,少年人面對如斯巨變,怎樣捱得過去,頂住撐起.君不見大學生情海翻波,要生要死,又可有聽聞,大學生不堪讀書壓力,跳樓圖死,如果你念到大陸新聞,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只好做倒夜香工作,同學們,將來的未知素可多得很呢

香港地產商人施永青先生(中原地產老闆),公開說明自己的財產會成立慈善基金,子女休得分到一分一毫,他說作為父親我已經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這是對他們最大的投資,亦已經藏富於他們了,我不能剥奪他們揾錢的樂趣. 

還記得潘sir 經常提醒同學不好依賴菲庸代為背書包.!
試問我們同學有幾多個能夠為全家人預備一頓晚飯?
學校每年學期初均有家長來電建議學校為初中同學預備校內午膳,使他們不需要奔波勞碌,亦免他們外出學壞.亦有不少家長建議學校為每位同學預備儲物櫃,二套課本,使同學不用携帶這麽重的書本回校.

看看每天有多少父母帶同午餐到中學校園,我校不算嚴重,只有20-30位家長或菲傭帶飯,他們會為自己子女抺枱備飯,坐在他們身旁直到他們用膳完畢,幫手清潔後帶同餐具離開,為的是不想他們學壞,不想他們帶過重的物件回校,不想他們吃無益的食物,不想他們趕著回家午膳...

窮並不可恥,恥於你甘心窮一世!恥於你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恥於你對自己無計劃無要求!

窮可以是一種歷練:早些通曉社會的現實,知悉各樣的限制,學曉自我照顧,提高自己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力,認識清楚自己的能力,不是靠家族父蔭,發揮自己的所長.享受自己努力的過程與成果!

2010年4月16日星期五

正面的思想 - Positive thinking

測驗剛過, 看見一些同學很不開心的樣子, 心數算著有多少科目不合格, 面對父母時那種難於啟齒的困窘, 對自己未能取得理想成績而感到煩惱, 埋怨自己未有盡力, 恨鐵不成鋼.

可是若我們換另一個角度思考, 我們可以留住這些感覺, 作為激勵自己, 為未來舖路.
問題是感覺非常短暫, 三兩日後我們又回復常態, 走回頭路, 學習生活與以往無異, 既然是沒有改變, 將來測驗考試成績當然不會改變, 歷史又一再重覆,

我們怎樣才能擺脫這個惡性循環, 唯有儲存足夠能量, 日夜想著自己終極的目標, 它會驅使你邁向成功! 願大家都能正面看自己的不足, 正視自己的失敗.

2010年4月4日星期日

The Paradox of Choice - Why More Is Less 選擇的弔詭


在假期中看到這個有趣的講座 (一小時, 英語+英字幕) , 這位人兄是一個社會學的學者, 並且以這個題目出了一本書 - The Paradox of Choice - Why More Is Less. (有中譯本). 看罷影片, 自己也想探討一下選擇對我們的影響. 歡迎同學參與討論.

現今社會每樣事物都有很多選擇, 我們現代人有一個迷思, 相信選擇等於自由, 更多的選擇代表更多的自由, 推演出選擇愈多愈好, 問題是為何多了選擇, 滿足感卻愈來愈少呢?

舉一個生活例子: 購買一部手提電話, 你有超過十多種不同的選擇, 不同的品牌, 不同的功能, 不同的價錢,... 千挑萬選之後, 你的手機是否令你全然滿意呢? 通常到手之後, 你的滿足感就很快就會下降, 你會懷疑自己的選擇, 你會尋求那更加好(又平又靚又強)的手機, 為什麼得到了還是令人覺得不滿足?

可能是因為我們預期完美:
以前選擇少, 我們會接受世事不完美, 選科只有文或理, 鞋只分上學用之黑皮鞋, 白波鞋, 我們很自然的接受世事沒完美, 不揀甲, 那麽只有選乙, 現在就大不同了, 不再分文理, 我們有很多不同的選擇, 可以物理配歷史, 也可以生物加文學, 我們細心比較, 天馬行空的想著自己理想組合, 不禁會問為什麼學校沒有開設戲劇, 為什麼政府不加設多媒體藝術創作, 為什麽沒有... 我心目中的理想組合 (雖然連我自己都不太清楚理想組合是什麼).

面對眾多不同的選擇, 我們害怕做決定.
我們遊走於不同的資訊, 收取別人(包括排山倒海的廣告)的忠告, 我們很難下決定, 因為我們怕犯錯, 不採取行動成為我們具體的行動, 拖延慢慢成為我們回應那些選擇的第一個條件反應. 不斷回顧則成為我們第二個慣常的影子: 試想一下如果當初我選了第二科, 成績會否好一點, 當初買了另一牌子的手機, 影相功能可能比現在這一部更強呢....

認清人生主目標, 其他枝節放輕些
人如果想到達遙遠的目的地, 一定不可以前行三步, 回顧二步, 亦不可以左左右右的漫無方向漫步, 現代人不是沒有選擇, 只是外邊五光十色太花巧, 我們被外界閙哄哄聲音掩蓋內心的呼喚, 將一些十分重要的選擇與無關重要的選擇放在同一籃子, 每天做抉擇令我們對抉擇失去了應有的敏銳性, 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生活, 可以簡單的就盡量簡單, 精力應該留在最需要用的地方.